品牌是企业无形的财富,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,正是意识到此,“品牌强国”战略应运而生。为贯彻落实这一战略,《发现品牌》栏目组主办了全新的自主品牌推广平台——品牌强国·自主品牌优选工程(简称:品牌强国优选工程),为品牌强国助力。
优选工程以征集、遴选成员单位、行业典范企业为主线,旨在打造专业性、国家级、国际化自主品牌推广平台,发挥品牌引领作用,树立新时代中国自主品牌形象。
近日,“官印”经过资质审核、舆情监控等层层筛选,成功入选为品牌强国优选工程酱香酒行业优选成员单位,企业信息录入品牌强国优选工程数据库,在权威平台向公众展示品牌形象。
在贵州仁怀的山水之间,酱香酒不缺故事。每一滴酒的酿造、储存与启封,似乎都藏着时间的秘密。但在这片早已充满喧嚣的酱酒热土上,一个名为“官印”的品牌却选择逆风而行——它不靠大嗓门,不讲流量话术,而是静静落下一个“印章”:不急于让人喝懂,而愿意让人慢慢看懂。
“官印”两个字,听起来仿佛来自旧时衙门,带着肃然庄重。但这并不是一场关于权力的演绎,而是一种文化回望——对“印”的尊重,不在于它多大权力,而在于它是否可信、是否有分量、是否能留下印迹。
“官印酒庄”不想做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品牌。它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沉淀——让印记在陶坛之上,在酒曲之间,在岁月流转中,被认真地保留下来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印”是身份的凭证,是立言的信物,是传承的载体。正如古人云:“印可代言”。而酒,从不是无声的饮品,它是有表达的。官印正是试图通过一枚“印”,让酱香酒重新拥有可以被“信”的语气——那种讲究、不敷衍、不讨好的气质。
在酒类市场日渐泛娱乐化、快消费化的今天,官印选择不做“应酬酒”,而做“认认真真为喝而生的酒”。这不是一句宣传语,而是一种自我约束:每一瓶官印酒,都得对得起它瓶身上印下的那道“印章”。
许多酒企说自己扎根贵州,但官印并不急于自证这份地理血统的纯正。在它看来,贵州不该只是一个给品牌贴上“酱香正宗”标签的背景板,而是一个值得从头讲述的“原点”。
官印酒业的根在仁怀,在这片与时间和自然较劲的土地上。这里的气候、湿度、微生物种群、甚至雨水的节奏,都影响着一瓶酒的命运。于是,官印的酱酒不是拿来快销的,而是拿来守的。守住一年一个周期的坤沙工艺,守住看不见的温度变化,守住窖藏时长带来的酒体转化——它相信,这些琐碎又严苛的坚持,最终会被真正喝酒的人品出来。
当“民间”一词被反复消费,有多少品牌真正在为它正名?官印选择正面回应这个身份。它不掩饰自己的野心——要做“中国民间酱香白酒第一品牌”。但这份野心不是站在高处讲战略,而是低头做事的实践。
在品牌看来,“民间”不是低价、不是低配、更不是低端,而是代表着接地气、有温度、讲人情的那一套。过去,真正好喝的酱酒常常藏在坊间巷尾,靠口碑流传。官印想把这种好酒重新拉回桌上,给它应有的体面——包装讲究但不浮夸,工艺繁复却不过度营销,酒体厚重但入口柔和,像一个不多言的老人,把故事讲得有节奏、不嘈杂。
在白酒这片越炒越热的赛道上,官印不属于快跑者。它选择慢慢走,用每一坛酒,打一枚“时间的官印”。
这是一种不讨巧的路数,也是一种不被算法定义的坚持。但官印酒庄相信,总有人愿意为一口有分量的酒驻足。而它愿意等——等那些真正会喝酒、懂文化、识印记的人,来把这份酱香的回声,放进生活的底色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