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、温和的调养方式。药食同源的理念自古有之,而膏方作为中医智慧的结晶,正逐渐成为当代人调理身心的选择。厦门膳缘食养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“钰馈堂”,多年来深耕中医膏方领域,以近乎固执的坚持,将古法熬膏的技艺延续至今。
近日,“钰馈堂”经过资质审核、舆情监控等层层筛选,成功入选为品牌强国优选工程药食同源膏方行业优选成员单位,企业信息录入品牌强国优选工程数据库,在权威平台向公众展示品牌形象。
优选工程以征集、遴选成员单位、行业典范企业为主线,旨在打造专业性、国家级、国际化自主品牌推广平台,发挥品牌引领作用,树立新时代中国自主品牌形象。
清晨五点,浸泡了一夜的药材在陶瓮中苏醒。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里,这些原料将经历三次煎煮、三次过滤,再转入铜锅接受文火的漫长考验。灶台边的师傅手持竹铲,不时搅动锅中逐渐浓稠的膏体,直到竹铲提起时,琥珀色的膏汁能拉出透亮的旗状弧线——这是流传千年的"挂旗"标准,也是机器永远无法精准复刻的手工智慧。
现代食品工程中,高温提取与真空浓缩技术能在数小时内完成传统工艺数日的工作,但钰馈堂的铜锅里,始终拒绝这种效率的诱惑。因为真正懂膏方的人知道,被压缩的不仅是时间,还有药材之间微妙的作用关系。就像老茶客能喝出炭焙与电焙的差异,长期服用膏方的人,同样能辨别文火慢熬与工业浓缩的区别——前者药香醇厚,入喉有层次分明的回甘;后者往往只剩甜腻的糖浆感,失了膏方的魂。
钰馈堂的原料室里,当归、黄芪、茯苓等药材按节气分类存放。这里的选材标准带着鲜明的传统印记:茯苓必选云南野生菌核,枸杞只用中宁头茬,就连作为辅料的黑芝麻,也要经过手工淘洗去除浮壳。这种对道地药材的执着,源于一个简单的认知: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,必须以优质原料为载体才能生效。
冬季熬制的固元膏,会特意增加桂圆的比例以助阳气;夏季的酸梅膏则加入乌梅、山楂,顺应时令清热生津。这种应时而变的配方逻辑,正是中医"天人相应"理论在膏方中的具体实践。在钰馈堂的配方簿上,每个方子旁边都标注着创制年份和适用体质,仿佛一本可以吃的节气备忘录。
在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,钰馈堂的慢显得格格不入。一锅阿胶糕从备料到成膏需要七天,年产不过万盒。但正是这种"不划算"的生产方式,反而成了品牌最坚固的护城河。老顾客们清楚地记得,连续服用三个月玉竹膏后,春秋季咽喉不适的症状明显减轻;失眠多年的上班族发现,睡前含一勺酸枣仁膏比安眠药更让人安心。这些真实的改善,都在无声地验证着一个道理:有些过程,终究快不得。
如今,当养生市场充斥着"三天见效"的营销话术,钰馈堂依然安静地守着那几口铜锅。灶膛里的火苗跃动着,映照出墙上一幅泛黄的老话:"欲速则不达,骤进必粗疏。"这或许就是古法熬膏给现代人最重要的启示:真正的滋养,从来都是一场与时间的温柔谈判。